01
一位高管说:“知道有很多事要安排,心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被煎得团团转,上一秒嘱咐给别人的话,下一秒自己就划过,甚至都忘了安排过什么工作,好像对‘下一步该做什么’失去了判断力。”
不止是这位高管,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被事务缠住”的时候。办公室待处理的堆成山的文件、工作里繁琐的事务对接、出差后要提交的报销申请……
事务繁杂,忙不过来,有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呢?500多年前,阳明先生与弟子周道通的对话或许给了我们启示。
周道通问:“很多事情交织在一起,为什么有处理得好与处理得不好的情况呢?偶尔事情特别多,需要一件一件的处理。
常常因为能力不够,陷在了事情当中,虽极力支撑,但还是感到疲惫不堪。碰到这种情况,未免要深入反思,宁可不把事情处理完,也不能不去培养本源,这样做对吗?”
阳明先生回应道:“人做学问,一生只是为了这一件事。自少至老,从早到晚,不管有事没事,也只是做这一件事,正所谓“必有事焉”……
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以及遇到事情会陷入困顿、失序的问题,都是被毁誉得失的心所牵制,不能切实去做致良知功夫的缘故”。
02
在这段对话中,阳明先生的解答,给我们的启示是“事上磨练”。“事上磨炼”的本质,其实是“时上磨炼”,即每时每刻都回到我们内心下反求诸己的功夫,而工作和生活正是我们下功夫、自我磨练的场所。
一件事发生了,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它引起你怎样的思绪、念头?是否升起烦躁、忿懥、傲慢、懈怠等情绪,这些情绪背后又有哪些知见主宰了自己?自己如何更好地突破当前的局势?当我们不断反求诸己时,问题就开始有了答案。
当然我们不需要放下事情去反思,也不用求一个“静”,需要的是在事情当中看到并引导自己念头。
几年前一位企业经营者讲过这样一段话:人生之所以产生很多烦恼,多数是因为我们随时都在用“得失”来衡量,但实际上,人生的判断标准应当基于“是非”。
当你真的相信种下怎样的行为作用,就会有怎样的反作用时,那么你的行为指南就是“是非”二字,“是”即成,“非”即败,判断标准如此清晰,烦恼的事务就不再缠绕,心里明辨是非,却又不为是非所缠绕。
内心越来越清澈,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就越深刻,在“动态”中逐渐保持了内心的平和中正。
虽然在日常事务中时常有“遇事便倒”,即听了很多道理,下了多次决心却依旧被现实“撞倒”,重新回到原有的做事方式和思维模式上,但这正是事情来临正宜用功,事上磨练自我建设之时。
03
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有一位平常和你不大对付的同事,因为工作成效好,得到你最敬重的长辈的赞扬,并拿到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奖金(比你之前拿到的多出两倍)。
此时,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体会你真实的感受。这时候,一些人心里就会感到不平衡,五味杂陈。
这些人可能会想:这个人他确实比我拼命和努力,我成为他这样的人不容易,但是我给他拆台挺容易,说句风凉话挺容易。
仔细去捕捉,我们总能抓到最隐秘的念头,而这些念头更多藏着我们最亟需克去的对事物本质的不明白和过度的欲望。
阳明先生讲“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大学》告诉我们“君子必慎其独也。”便指明我们“事上磨练”的切入口:念头。
所以,事上磨炼、时上磨炼,就是在做手头每一件事时,当下都在起心动念处提起观照,进而反躬自省。
以更高层面的格局与境界,学会从惯有的“我认为……”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试着去想:“比我更高层面的人,他会如何做?”进而引导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做到时时精进。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到达特别高的境界,但可以逐步突破现有繁忙、焦虑等状态,提高认知的高度,在成长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来源 |四部曲文化
声明 | 其目的在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C 2019-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怀才当遇人才科技集团 赣ICP备20001974号-1
地址:江西运营中心: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VR产业基地4A写字楼6楼 EMAIL:admin@hcdyhr.cn
Powered by 怀才当遇人才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