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选调面试
综合分析题目中的社会现象类试题
社会现象类题目是综合分析题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大部分考试都倾向于通过社会现象来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理解该题型。
一是题干描述的是发生在实际生活的、具体存在的现象、做法、政策、事件等。题干现象涉及内容较多,覆盖范围较广,通常与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谈谈对大学生校园借贷的看法、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对手机依赖症的看法等。当然,有些政策文件、政府行为也属于社会现象的范畴,比如政府改革中的具体举措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等。因此可以说,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到地方政策,从时政热点到民间热点,从社会民生到生态建设,都可以成为社会现象类题目的命题点。
二是该题型的设问通常为“谈谈你的看法/理解”等,当然也有一些特殊设问,比如“你有什么建议”“你认为意义是什么”“你认为原因是什么”等。虽然这种题目没有直接问怎么看,但是题干描述的还是一个具体的现象,符合前面社会现象题目的概念,因此还是属于社会现象题。
对于社会现象类题目,审题要重点关注两部分信息:设问和现象。
1. 审设问
通过前面对于社会现象类题型概念的学习可以看到,大多数社会现象类题目的设问都是“你怎么看”,这属于常规问法;但是也有特殊设问,比如“请谈谈对策”“请评价一下”,对此,问对策就重点作答对策,问原因就重点分析原因。
总而言之,看到题目的第一时间,考生就需要明确题干的设问方式,遵循“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明确答题重点。
2. 审现象
除了设问外,审题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题目让分析的到底是什么社会现象。这就需要考生对题干的文字信息做好分析判断,明确哪些信息是核心信息、哪些信息是背景信息、哪些信息是解释说明及举例子等。值得注意的是,审“现象”看似简单,但是实际解题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很多考生审题时抓不住、抓不准题干重点,导致答题偏题或者答题内容过于宽泛没有紧紧围绕核心信息进行分析,因此一定要对题干信息做好判断。
找准“题眼”后,考生需要思考题干给出的现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抑或是有争议的,根据观点的不同,确定具体的答题思路。
审题明确观点后,就需要确定具体的答题思路,即“提观点—重分析—抓落实—做结尾”。具体每个部分要作答什么内容,下面进行详细解释。
1. 提观点
提观点,即对题干所述的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受,也就是经常说的“开篇表态”。
2. 重分析
重分析,即对题干中的现象本身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原因、影响等维度。具体而言:
如果你认同题干中的现象,则可以分析其具体好在哪里,即积极意义;当然,也可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只不过对于正面现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和“为什么这样做”往往是不容易区分开的,即其积极意义和原因往往会有重复,因此大多数题目不进行原因分析。
如果你不认同题干中的现象,需要分析其问题在哪里,即危害;此外,为了丰富答题内容,体现分析深度,还需要深挖其背后原因。通常来讲,危害分析是比较简单、浅显的,原因分析更容易分析出多角度、有深度的内容。
如果你认为题干中的现象有好有坏、有利有弊,那么可以采用辩证分析的思路,一方面分析其好处,另一方面分析其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具体好处、问题的分析占比,可以根据考生自身的观点倾向性而灵活确定,不一定要各占一半,可以在全面看待的基础上,倾向于意义分析或者问题分析。
总而言之,重分析部分,就是根据考生自己观点的不同,有不同的分析维度。因此,社会现象题的分析部分是不完全等同于分析“为什么”的。
3. 抓落实
抓落实,指在分析完成后,提出一定的对策,将正面的现象、行为加以弘扬和落实,将负面的问题加以解决。
如果是正面的现象,就需要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好上加好”的效果;如果是负面的现象,则需要堵住漏洞、解决问题;如果是有争议的现象,那么可以一方面发扬长处,另一方面规避短板,即“扬长避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析、落实这两部分的占比也是灵活的,不一定是对半分的答题结构,具体可以根据考生能力而定。如果分析部分作答角度较多、比较充分,落实部分可以适当简洁一点;如果分析部分角度较少、内容单薄,那么落实部分则可以多说、细说,从而保证整体上答题内容的饱满充实。
4. 做结尾
做结尾,指在深入分析、提出对策后,用一两句话自然收尾,结束自己的答题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结尾部分本身并不是重点答题内容,因此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要收尾。如果分析、落实部分内容较多,答题时间有限,那么也可以在“抓落实”部分回答完毕后直接说“考生答题完毕”“考生这道题就答到这里”。
当然,社会现象题的答题思路不局限于上述几个部分,上述思路比较常规、完整,很适合考生进行学习、使用,但是归根结底,考生只要答题逻辑清晰、内容饱满、契合题意即可。
Copyright C 2019-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怀才当遇人才科技集团 赣ICP备20001974号-1
地址:江西运营中心: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VR产业基地4A写字楼6楼 EMAIL:admin@hcdyhr.cn
Powered by 怀才当遇人才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