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400-666-4846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业指导

一套帮助你成长的思维模型

来源:网络整合 时间:2022-02-22 作者:集团运营中心 浏览量:


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一般情况下,我总会给一个最简单的建议:多读一些复杂的、需要费脑子的文章和书籍。不用强求能读懂多少,但要努力读进去。


为什么呢?目的不在于从它们中获得启发,而在于,通过这种方式,锻炼我们的前额叶,让它逐渐习惯这种「需要动脑」的模式。从而,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能够快速让它运转起来。


一旦形成习惯,「深度思考」对于你而言,就不再是「深度思考」了 —— 它变成了一件非常自然、无需费力干涉的事情。


就像许多智识营的老学员,最常给我的反馈就是:


自从建立了阅读和思考的正确习惯之后,回过头看以前常读的文章,总觉得寡淡无味,毫无信息量,根本读不下去,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我以前怎么会读这种没脑子的东西?」


再比如,之前我在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中分享了我的「生活管理系统」,许多读者留言,说实在是太复杂了,没看懂。


但实际上,这篇文章呈现出来的内容,大概只有我整套管理系统的1/10,还有好多东西限于篇幅没机会讲……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特别聪明吗?其实不是的。是因为它们对我来说,已经足够熟悉,已经内化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本能,成为我生活轨迹的一部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无需耗费我的脑力。


所以,我就可以基于这些已经内化的流程和模式,把脑力花在对新方法、新事物的探索上面,专注于思考如何去优化它。


如果你读过给大脑装一个补丁,你一定会记得,我说过:大脑的本质是什么?是一台贝叶斯机器。我们每天生活里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训练它。


你喂给它什么,它就会成为什么。


你喂给它粗制滥造、无需动脑的信息,大脑就会变得日渐懒惰、懈怠,因为它发现这样就足以应对每一天的生活;你喂给它高度复杂、需要反复咀嚼的信息,大脑就会努力改变自己、调整自己,来适应信息的难度,直到得心应手为止。


终我们一生,大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把需要花费脑子去做的事情,变成「不需要动脑」的自动化加工模式。


对许多人来说,大脑的这种特性,几乎是没有上限的。你给予它足够大的挑战跟刺激,大脑就会自己通过构建和强化突触连接,改变自己的内在结构和适应性,来适应它所预测到的「新情境」。


这个过程,我们就把它叫做成长。


这也就是今天的主题:如何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成长系统」。



图片


我在人是如何变强的中提到过:人变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


这种拟合,表现出来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大脑这个内在系统,对世界 —— 这个外在系统 —— 的自演化和适应。


下面详述。


我们所摄入的一切信息,所思考的一切痕迹,就构成了大脑内在系统的结构。


这个结构,会不断为大脑提供动力,支撑着它去理解、探索外部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外部世界又会通过种种触点,给予大脑反馈。这种反馈,会在整个内在系统内部形成一个力,迫使大脑改变内在结构,来抵消和适应它。


那么,如何抵消这个外部世界给予的力呢?就是通过把各种节点进行重构、联结,重新形成一个小的局部系统,来把这个外力消解掉。


你可以这样理解:一台机器,各个部件之间通过齿轮联动起来。那么,当你用力推它,所有的齿轮就会转动,一个带动另一个。这种转动,就把你所给予的外力消解了。只要所有的齿轮是严密合缝的,你提供力的方向是稳定的,那无论你怎么推,只能改变它们的转速,而不会改变这个系统。


这就是大脑想达到的最佳状态:构造一个足够稳定的系统,无论外部世界施加什么样的刺激和力,都能够通过系统本身的结构来消解。


但是,当然,现实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这就导致了:施加到内在系统上面的力,方向往往是不同的,多变的,全方位地挑战着这个系统的种种薄弱环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局部系统无法通过固有的构造来抵消外力,会怎么样呢?残留的外力会留在系统里,积蓄起一种残余的能量,迫使系统对它作出处理。


举个简单的例子:学过射箭的朋友会知道,拉弓弦的能量会被箭的动能带走,这时整个系统是平衡的。但如果只拉空弦,没有箭,那么拉弦的能量就会被传递到弓的各部位,极有可能造成弓的断裂。


也就是说,这个系统无法处理「残余的能量」,导致分崩离析了。


所以,大脑只能退而求其次:我不求「完全不动」了,但我只希望能尽可能减少这种残余的能量,使它尽可能最小化,不要老是逼迫我去「大改」。


这种残余的能量,就叫做「自由能」。大脑的这个特性,用神经科学家 Karl Friston 的话来说,就叫做「自由能最小定律」(Free-energy principle)。


图片


那么,基于自由能最小定律,大脑会有什么样的策略呢?


大体来说,会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就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先通过调整内部构造,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后,再去「筛选环境」,找到一个适宜自己生存的小圈子,然后建筑起一道高墙,一切外在的信息都必须经过审查,跟内部系统一致的,才能放进来,否则就摒弃在墙外,当它们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外在的一切刺激,都经过重重筛选,当然就不会有不可预料的「意外」和自由能了。


这样的人,往往会有一套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这套认知可能是自洽的、能说得通的,在某些场景下也适用,但放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可能就不适用了。


不过,没关系:对他们来说,我所在的地方,就是整个世界。不符合认知的,他们也会通过一整套机制 —— 包括「过度简化」「证实偏见」「动机性推理」来扭曲它,让它符合自己的认知。实在扭曲不了的,无视掉就好了。

(参见:大脑的漏洞:你是如何走向狭隘和顽固的?


现实中,许多人都是这样的模式。在一个小圈子里久了,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久了,做自己熟悉且适应的事情久了,我们就很容易扭曲自己的心智世界,用自己的目光去给世界加滤镜 —— 这也就是我在人是如何变强的中写到的「中心化效应」。


这是第一种模式,把自己「关起来」。


第二种,则是「走出去」,主动去探索和拥抱世界。通过构造一个拥有极高「可塑性」和弹性的系统,保证在遇到任何外部冲击的时候,都能够通过灵活多变的微调,来最大化地消除外力所造成的「自由能」,从而让系统具备更强的抗冲击能力。


这种模式下,外部世界的冲击和刺激,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使内在系统变得更紧密、更稳固,更容易适应多种环境的机会。也就是 Taleb 所说的「反脆弱性」。


这样的人,会非常警惕「一致」。因为,长期处在一个「一致」的环境中,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危机:这会减少它们接触到的外界反馈,让灵活的系统慢慢变得凝涩、固化,不再拥有弹性。


那么,如何才能从第一种模式,进化到第二种模式呢?


简单来说,要建立起一种足够具备弹性的内在系统,需要经历四个步骤:


1)多元化接触外部世界,接收新的、预期之外的「意外」刺激。

2)理解新的情境,吸收相对应的信息和经验,内化为系统的一环。

3)从新刺激、新情境中提炼出对系统整体有所助益的模式,用来监测和指导系统的演化。

4)用演化之后的新系统去接触外部世界,把「新的」转变为「旧的」。


图片


可以看到,这四个步骤,构成了一个小的循环,一个不断内化新事物、完善自己框架的循环回路。也就是我提过很多次的: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图片


把这套思维,迁移到我们身上,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简而言之,其实就是两点:


1)对外:不断接触新的刺激,并通过对大脑的训练,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本能反应,把「主动加工」变成「自动化加工」。


2)对内:拎出自己应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自动化加工」模式,去思考它们的不足和欠缺,结合对新情境的理解,逐步完善和优化,并用新的结果来替代自己旧的模式。


图片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有「损失厌恶」的。同一个事物,用不同的框架呈现出来,所引起我们的感受和反应也会不同(框架效应)。这就是我们内禀的、对事物的自动化加工模式。


比如:70%的成功率,跟30%的失败率,这两者是一模一样的。但当我们关注「失败率」的时候,它所带给我们的畏惧感和阻碍感,会比我们关注成功率的时候更高 —— 这就是损失厌恶。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要怎么做呢?用损失厌恶来指导我们思考问题和决策吗?当然不是。我们要做的,是引入理性的力量,来「对冲」我们大脑中天生具有的、非理性的部分,消除掉我们的这种「框架效应」。


这就是一个把旧模式拎出来,去审视和思考它,再通过逐步微调和完善,用新模式来替代旧模式的过程。


再比如:当你碰到一个看起来很厉害的方法(比如我之前分享过的「生活管理系统」),该怎么做呢?是直接照搬吗?


当然不是。你要做的,是理解它的原理,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先引入其中的一小部分,融入到自己的实践当中,让自己的「系统」去慢慢消化这个「新刺激」;等到它跑通了,无需耗费脑力去维持它,再引入另一小部分,继续消化,继续跑通……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完全无需按部就班遵循每一步的操作。而是应该基于对它的理解和对自己的洞悉,加入自己的元素,去改造它、微调它,让它来适应你,最终融入你的系统当中,成为你「新模式」的一部分。


这就是我在做成任何事情的方法中写到的「眼高手低法」,一个不断训练大脑,把主动加工变成自动化加工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不断更新自己「思维操作系统」的过程。


图片


那么,回到主题:如何更好地设计一套这样的成长系统呢?


分享几点心得,希望能够帮到你。



1. 把思考和行动流程化


我有一个习惯,每次做成一件事情,我都会想,能不能把这件事情设计成一个流程?


大到公司里新的项目,运营方针,小到个人生活里的各种细节,我都会想办法从中找出「能够复制和迁移」的关键,用流程的形式把它固化下来。


可以是一系列步骤,可以是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套SOP,也可以是一张核对表……不一定要书面化储存,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流程,我也会先梳理一下,然后记在脑子里,需要的时候按部就班去用就好。


一旦变成流程,也就意味着:当我再次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无需重复操心,可以直接调用我已有的流程来解决它。


举个例子:我在生活中会需要处理很多信息,比如各种各样的新知识,突然冒出来的灵感和点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和材料……但无论它们有多杂乱,我总是可以用一整套 INK-P 体系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400-666-4846
08:30-17:30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Copyright C 2019-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怀才当遇人才科技集团 赣ICP备20001974号-1

地址:江西运营中心: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VR产业基地4A写字楼6楼 EMAIL:admin@hcdyhr.cn

Powered by 怀才当遇人才科技集团

用微信扫一扫